第25章 简谈《玉房秘诀》等书的大致断代
简谈《玉房秘诀》等书的大致断代
近日查到了一些道教的资料,感觉可以给《玉房秘诀》、《素女经》这些最早一批涉及房中术“择偶”的书大致地断个代了。(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的,可以回头看看本系列涉及“房中术”的几篇。)
如果不考虑古本《玉房秘诀》完全失传、唐代张鼎伪托此名写出了唐本《玉房秘诀》的情况,那么大致时间线就是:《玉房秘诀》成书——被东晋葛洪点名——部分失传——被唐代张鼎增删修订——全书失传,仅存《医心方》等书引用部分。
那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道教在唐代以前的演化史,以便猜想《玉房秘诀》等书最有可能诞生于何时:
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,汉朝初年的官方思想,道家黄老之学便成了“明日黄花”。由于汉武帝后期比较穷兵黩武,闹得国困民穷,所以道家思想并没有在民间被视为过时,生命力很旺盛。江湖方士、术士们因此大量吸收了道家思想(再加上本来就有源出于道家的方士、术士),渐渐地就有了道教的雏形。人性是追求长寿的,所以道教也就把道家的“顺应自然,生死在天”逐渐改成了“顺应自然而可求延寿”。人性是追求美色的,所以马王堆汉墓医书(即汉初黄老之学)谈到房中术还主要是讲交合的规律、法度,后世道教又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如何择偶。
这一时期的原始道教,可以简单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。炼丹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、经济基础,而符箓咒语和“气功”不需要,所以前者主要流行于社会中上层,后者主要流行于社会底层。
到了东汉顺帝时,张道陵(又名张陵)在蜀地瓦屋山下创立了第一个大规模组织群众的道教别宗——正一威盟道,标志着道教正式作为一门宗教出现。正一威盟道后来又有五斗米道、天师道的别名,东汉末年在西南地区频频发生五斗米道起义。与此同时,中原也有张角创立太平道,发动黄巾起义。后来黄巾军被剿灭,张角亲族尽死,太平道道统遂失传(部分经书被道教其他流派吸收)。而天师道运气好一些,张鲁杀了张修(张陵之子)后,感觉改变民间信仰太难,正好自己也姓张,就把张修改名张衡,自称是张陵孙子、张衡儿子,摇身一变,成了天师道第三代天师。民间传说后世道教的“中央黄极黄角大仙”是纪念失败了的张角,但我没有找到历史上的文字资料佐证这一说法。
张鲁后来被曹操打服了归降了,而曹操当年起家部队之一“青州兵”本就是收降的青州黄巾军残部,深知改变民间信仰有多难,所以既没有怪罪、诛杀张鲁,也没有禁绝天师道。张鲁后世子孙迁居今江西龙虎山,习符箓、内丹之术,开创了后世的道教正一派。说回汉末三国,在曹操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,天师道于是成为了魏晋时期最盛行的道教流派,从社会底层到统治阶级都有人信。当时很多人名字里带“之”、“子”、“也”、“尔”、“然”等语气助词和“道”、“法”等词,有学者认为就是道教信仰尤其是上层社会的天师道(五斗米道)信仰的体现。(不过“法”也可以和“佛”、“僧”放一起,体现的是佛教信仰。)
东晋葛洪是一个博学的道教教徒、学者。他既研究了丹鼎派,也研究了符箓派;既研究了最流行的天师道,也研究了不那么流行的流派、别宗,然后只要不是太离谱的就都一一予以记录,把自己的那些著作变成了一本东晋道教百科全书。尤其是从医学角度发展了丹鼎派,被尊为“小仙翁”、“炼丹葛天师”,这一点也被陶弘景继承。
此后中国分南朝北朝。北边出了个寇谦之,自称太上老君授予自己“天师”之位,得到老子玄孙李普文传授的《录图真经》,代太上老君来人间去除张陵、张衡、张鲁的“伪法”:“汝(寇)宣吾(老君)新科,清整道教,除去三张伪法、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,专以礼度为首,而加服食闭炼。”寇谦之于是成为了北天师道/新天师道的祖师。
稍晚一些时候,南边的陶弘景也“悟了”——道教有时候不被统治者喜欢,房中术方面有些东西有违儒家礼教是一个重要原因。所以他写《养性延命录》时,只保留了房中术的“多女采战”和“少施精”,其他更加与礼教相悖的东西就删掉了。他被视为道教茅山宗、上清派的重要传人、杰出代表(祖师则是东晋“南岳魏夫人讳华存”)。
讲到这里,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:《玉房秘诀》、《素女经》等涉及房中术“择偶”的书,应当是创作于汉武帝之后、北寇南陶“变法”之前。考虑到由黄老之学变为道教需要时间,以及葛洪曾列举《玉房秘诀》书名,则《玉房秘诀》一书最有可能诞生于东汉至东晋葛洪前(公元25~363年)。
2022年8月17、18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