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章 炼铜术士对《礼记·乐记》的独特注解
炼铜术士对《礼记·乐记》的独特注解(附其他文献,及本人后记)
(比较长,建议在一个没事的午后或子夜,边听自己喜欢的歌边慢慢品读。)
19 乐记
19.1凡音之起,
由人心生也。
人心之动,
物使之然也。
感于物而动,
故形于声。
声相应,
故生变;
变成方,
谓之音;
比音而乐之,
及干戚、羽旄,
谓之乐。
解:
外物触动内心,外物的节律、声调感应了内心的节律、声调,二者发生反应,于是从心中(精神上)生发出变化、扰动、律动,表现于声音上(物质上),并且变化反映出某种规律,就是“音”。因为是被外物触动而生,所以外发、赋形于声音、舞蹈(舞干戚、羽旄)。其他人听到、看到音、舞,也被触动,喜好、欣赏之(即乐【yao】之),一起音、舞,就叫做“乐”。
“音”由人心所生,人心阴于内不阳于外,所以虽然“音”显于外了,但与“阴”同音,以明其本源。“童”字由“辠(罪)”字演生而来,男子有罪,自己及子孙后代沦为奴仆,即后世“僮”字。但“童”字却只取“辠”之形,不从“自”从“辛”,一变为“音”、“里”合字,是“音之里(厘)正”意欤?“阴之内中”意欤?且看下文分解。
乐者,
音之所由生也;
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。
是故其哀心感者,
其声噍以杀。
其乐心感者,
其声啴以缓。
其喜心感者,
其声发以散。
其怒心感者,
其声粗以厉。
其敬心感者,
其声直以廉。
其爱心感者,
其声和以柔。
六者,
非性也,
感于物而后动。
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。
解:
“乐”是由“音”而生的,但从根本上说,其实是人心被外物感化,从心中生发的。哀、乐、喜、怒、敬、爱六者,并非人的天生、本性,而是有感于物才动情的,因此古时贤君(为了不迷乱本心,)谨慎对待能够感动他的外物。(类似于现代讲的,不能光有感性,还有要理性,但又有些不同。)
人既蒙开,多趋物欲而失本心,其声乃邪,其音乃浊,不足爱也。唯蒙未开之童子,声音可爱也。
故礼以道其志,
乐以和其声,
政以一其行,
刑以防其奸。
礼、乐、刑、政,
其极一也;
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。
解:
所以礼被用来让个人志向、社会发展方向走上正轨,乐被用来倾听、调和各种各样、各不相同的声音,政被用来统一大家的行动,刑被用来防止大家以私害公的奸心化为行动。四者的目标都是一个,就是同化、统筹大家的想法、心性,社会上下想到一块儿,建设出“治道”。
同、童音同,可见“同民心”者,亦“童民心”也。是故《道德经》曰:“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爲心。善者,吾善之;不善者,吾亦善之;德善。信者,吾信之;不信者,吾亦信之;德信。聖人在天下,歙歙爲天下渾其心,百姓皆注其耳目,聖人皆孩之。”(此处“百姓”义为全体群众还是全体贵族尚有争议,下文同。)圣人不仅让天下人都成为孩童,视天下人都是孩童,自己也是婴儿赤子:“含德之厚者,比於赤子,蜂蠆虺蛇弗螫,攫鳥猛獸弗搏。骨弱筋柔而捉固(身体柔软小弱但抓握东西却牢固),未知牝牡之合朘怒(不知男女之交合但阴蒂、阴茎却可以勃起),精之至也。終日乎(呼)而不憂,和之至也。和曰常,知和曰明,益生曰祥,心使氣曰強,物壯則老,是謂不道。(婴儿的一团和气叫常[恒常,后世道家道教叫“祖气”],同时有智慧和和气,就叫聪明,再进一步发展就叫祥,如果懂得按内心来使气了就叫强——但是盛极而衰,物壮则老,这之后就叫不道了。)”
凡音者,
生人心者也。
情动于中,
故形于声。
声成文,
谓之音。
解:“音”由人心而生,反映了内心深处的感情、感动,以声的形式表现出来,形成一些章法,这就叫“音”。
是故
治世之音安以乐,
其政和。
乱世之音怨以怒,
其政乖。
亡国之音哀以思,
其民困。
声音之道,
与政通矣。
宫为君,
商为臣,
角为民,
徵为事,
羽为物。
五者不乱,
则无怗懘之音矣。
宫乱则荒,
其君骄。
商乱则陂,
其官坏。
角乱则忧,
其民怨。
徵乱则哀,
其事勤。
羽乱则危,
其财匮。
五者皆乱,
迭相陵,
谓之慢。
如此,
则国之灭亡无日矣。
郑、卫之音,
乱世之音也,
比于慢矣。
桑间、濮上之音,
亡国之音也,
其政散,
其民流,
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。
凡音者,
生于人心者也。
乐者,
通伦理者也。
是故
知声而不知音者,
禽兽是也;
知音而不知乐者,
众庶是也。
唯君子为能知乐。
是故
审声以知音,
审音以知乐,
审乐以知政,
而治道备矣。
解:因此,声音、音乐之道,和政相通。一个地方的音乐反映出那里的人心和政治情况。一个合格的统治者(君子)要知音乐、人心,进而通晓政治,这样实现“治道”就有保证了。
是故
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,
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。
知乐,
则几于礼矣。
礼乐皆得,
谓之有德。
德者得也。
是故
乐之隆,
非极音也。
食飨之礼,
非致味也。
《清庙》之瑟,
朱弦而疏越,
壹倡而三叹,
有遗音者矣。
大飨之礼,
尚玄酒而俎腥鱼,
大羹不和,
有遗味者矣。
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,
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,
将以教民平好恶
而反人道之正也。
解:用于礼乐的最高端的音乐、美味,并非极致、极端、“已尽”者,而是“意(音心)犹未尽”、有“遗音”、“遗味”者。古时贤君制备礼乐,不是用来满足、助极物欲的,而是用来教导大家把好恶感情抒发后平复,回归人的本心、正道的。
对于人而言,成年人便是“已尽”、极致者也,极盛而衰者也。现代医学表明,人的生长发育约在25岁停止,而人的衰老则约在18岁开始,然竟未极盛,而已始衰矣。欲得“意犹未尽”,有“遗音”、“遗味”者,唯童子而已。
人生而静,
天之性也;
感于物而动,
性之欲也。
物至知知,
然后好恶形焉。
好恶无节于内,
知诱于外,
不能反躬,
天理灭矣。
解:人的天生、本性其实是“静”,因为被物感化、触动,才由静生动,这是性的自然欲求。(就像工作时要说很多话的人,休息时一般不想说话;要经常活动的人,休息时一般想坐着躺着。人静久了,又被外物触动,就会想动起来,类似于一种劳逸结合。)抵达、达成或得到了某种物,知晓了其中的智慧(“物理”),就会流露出自己对它的好恶感情。如果内心的好恶感情没有节制,外界的智慧(“物理”)又进一步诱发它,让人不能反观自己的本心本性,那么物理、物欲就会灭绝天理、天性。
故咕子评曰:且慕蒙未开之孩童,而返天真、自然也。
夫物之感人无穷,
而人之好恶无节,
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。
人化物也者,
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。
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,
有淫泆作乱之事。
是故
强者胁弱,
众者暴寡,
知者诈愚,
勇者苦怯,
疾病不养,
老幼孤独不得其所,
此大乱之道也。
解:物对人的感化、诱发是无穷无尽的,(不能节制这种感化、诱发的话,)人的好恶感情也会没有节制,这就是“物道”达成、至极,人变化成了物。人变化成了物,就会灭绝天理、穷极人欲,于是产生悖逆诈伪之心、淫泆作乱之事。所以才会有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、“欺软怕硬”、“落后就要挨打”、“丛林法则”等说法、做法,天下大乱。
是故先王之制礼乐,
人为之节;
衰麻哭泣,
所以节丧纪也;
钟鼓干戚,
所以和安乐也;
昏姻冠笄,
所以别男女也;
射乡食飨,
所以正交接也。
礼节民心,
乐和民声,
政以行之,
刑以防之,
礼、乐、刑、政,
四达而不悖,
则王道备矣。
解:所以礼乐的本质就是节制、规范、调和,让心性不被物欲过度蒙蔽,而反过来以心性蒙蔽、节制物欲。
乐者为同,
礼者为异。
同则相亲,
异则相敬。
乐胜则流,
礼胜则离。
合情饰貌者
礼乐之事也。
解:规范之中,乐主要用于调和、同感、共情,礼主要用于分工、区别、差异。有共情就会相亲相爱,有差异就会相敬如宾、保持一定的距离、留出一定的个人空间。讲究乐过度,人心就会流逸、无定、没有各得其所;讲究礼过度,人心就会离散、思变、不能齐心协力。符合情况地彰显、展现出一定的外形、形式,这就是礼乐所应该做的事(即发挥的作用)。
礼义立,
则贵贱等矣;
乐文同,
则上下和矣;
好恶著,
则贤不肖别矣。
刑禁暴,
爵举贤,
则政均矣。
仁以爱之,
义以正之,
如此,
则民治行矣。
解:礼仪、义范确立了,那么贵贱就区别等次了;音乐、文艺同感了,那么上下就和谐齐心了;大家的喜好、讨厌等感情显露了,人和事的贤(大家喜好的)与不肖(大家讨厌的)就有区别了。用刑法禁限强势、暴力者,用奖赏、功爵提拔贤才,政治就均和匀称了。仁心仁行用于爱护大家,义心义举用于纠正大家,像这样,治理人民就可行了。
乐由中出,
礼自外作。
乐由中出故静,
礼自外作故文。
大乐必易,
大礼必简。
解:音乐由心中生发出来,礼仪则是针对面向外界的待人接物而创作。所以音乐的本质是内心本性的宁静淡泊,礼仪的本质是研究和通晓天地自然、人道物理,勤学好问(谥法,勤学好问,经天纬地曰文)。大乐、大礼一定是简易扼要的。(因为音乐的本质是单纯的、思无邪的,而通晓礼仪、道理的人可以触类旁通、化繁为简。)
是故世皆闻“返璞归真”一语也,是故诸葛亮诫子曰: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苟同流俗,趋于物欲,失于礼乐,更失本心。
以前我曾提到,教育儿童,应当摈弃物质主义、功利主义,树立规矩意识。个中规矩,不可过繁,简易扼要耳,合乎道理耳,不效功利主义之“民主自由平等”,亦不效其极端内卷、无劳逸结合、嗜物劳心。
乐至则无怨,
礼至则不争。
揖让而治天下者,
礼乐之谓也。
暴民不作,
诸侯宾服,
兵革不试,
五刑不用,
百姓无患,
天子不怒,
如此,
则乐达矣。
合父子之亲,
明长幼之序,
以敬四海之内天子,
如此,
则礼行矣。
解:乐到位了就没有怨念,礼到位了就没有争执。所谓作揖谦让就让天下大治,就是形容以礼乐治天下的。如此的话,那么强势、暴力的群众不发作,诸侯也宾礼、信服于天子,兵革(兵戈盾甲)无需试用、动用,五刑无需启用、实行。百姓(上古有姓者属于贵族,所以这里翻译成人民群众可能不准确,故不译)没有患难,天子没有需要动怒之事,像这样,那么“乐治”就达成了。父子、长幼的亲疏、秩序合定、明白了,一起敬仰四海之内的天子,像这样,那么“礼治”就实行了。
19.2大乐与天地同和,
大礼与天地同节。
和故百物不失,
节故祀天祭地,
明则有礼乐,
幽则有鬼神。
如此,
则四海之内,
合敬同爱矣。
解:礼乐之道与天地自然相通,执行得好,海内万物都会心怀敬、爱。
时至今日,更证明了这一点,许多自然灾害、气候异常、生存危机的背后,无不是人类活动将之无中生有或小事化大,恐怕要比人类消除、大事化小的危机多得多。这就是人无仁爱、敬畏、忧患之心,忘忧无度,纵欲无节的后果。人就是大自然的“熊孩子”也。所以现在的“熊孩子”多其实不奇怪,就是大熊带小熊,一窝熊罢了。
礼者殊事合敬者也;
乐者异文合爱者也。
礼乐之情同,
故明王以相沿也。
故事与时并,
名与功偕。
解:礼将不同的事奉、事务合为一致的敬畏、敬重,乐将各异的文化、道理合为一致的亲爱、友爱、爱慕(所以“寻欢作乐”就是“寻欢作爱”())。礼乐的情趣,都是合众为一、求同存异,所以圣明的统治者都将礼乐沿用不废。所以他们行事合于时世、时势、时节,功成名就。
19.3故钟、鼓、管、磬,
羽、籥、干、戚,
乐之器也。
屈伸俯仰,
缀、兆、舒、疾,
乐之文也。
簠、簋、俎、豆,
制度、文章,
礼之器也。
升降上下,
周还裼袭,
礼之文也。
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,
识礼乐之文者能述。
作者之谓圣,
述者之谓明;
明圣者,
述作之谓也。
解:圣明之人,明白礼乐的器、用、内容情况、程序文件,并且有所著述。
19.4乐者,
天地之和也;
礼者,
天地之序也。
和故百物皆化;
序故群物皆别。
乐由天作,
礼以地制。
解:乐是天地的和谐,礼是天地的次序。因为和谐,所以世间万物都互相感化、变化(如人或人的一部分失去生命,又变回物;物被人摄入,又化作生命的一部分。发癫:好想喝萝莉的奶奶());因为次序(秩序),所以各色群类的万物又各自都有区别、界别、分别。天地的礼乐,由天地所制作。
过制则乱,
过作则暴。
明于天地,
然后能兴礼乐也。
解:物极必反,过犹不及,天地的礼序、乐和过了、滥了,也会产生暴乱灾难。人明白了天地的道理,这之后就能兴(人的)礼乐、镇暴乱。
儒家思想还是比较乐观的,既敬畏自然,又试图以人力弥补人眼中自然的缺憾、不仁之处,哪怕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。道家思想则悲观一些,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——天地让你获得生命而又夺去,恰似人们祭祀时,把草扎成狗的形象,最后又烧掉化作灰烬。类比一下,圣人(统治者)也以百姓(被统治者)为刍狗,让后者安居乐业(安其生)地燃烧自己(夺其命),化作灰烬。父母也以子女为刍狗,苦口婆心地劝子女“步入正轨”,变成社会和家庭的一颗螺丝,安居乐业(安其生)地燃烧自己(夺其命),化为尘埃。好在人道毕竟与天道不同,上位者不仁太甚了,不满上位者的刍狗们聚在一起,猛烈燃烧,竟能令上位者火烧眉毛,滚落下台。可惜人道毕竟与天道不同,就算人类把地球整炸了,整成黑洞了,那也不过是人类自己毁了自己的家园,怎能烧到宇宙的眉毛呢?所以即便你不敬畏人道,也应该敬畏天道,除非哪天人类可以烧到宇宙的眉毛了,让宇宙听自己的话了,再来探讨天道、自然的问题。现在人类什么都做不到,跳起来连宇宙的膝盖都打不到,根本逃不脱“生于星尘,归于星尘”的命运,就开始聒噪“人定胜天”云云,就开始不珍惜地球、迷失本心、物欲横流、忘忧无度,完全就是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“雌小鬼”或“雄小鬼”,就该被狠狠地“吴涛鸿儒”或榨干捏。()
论伦无患,
乐之情也;
欣喜欢爱,
乐之官也。
中正无邪,
礼之质也,
庄敬恭顺,
礼之制也。
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,
越于声音,
用于宗庙社稷,
事乎山川鬼神,
则此所与民同也。
解:论断伦理,消除隐患,是乐的真情(与礼相通)。让大家欣喜欢爱,是乐的官能。让大家持中守正,思行无邪,是礼的本质(与乐相通)。让大家庄敬恭顺,是礼的形制。礼乐施于外物,用于祭祀祖先和自然,这和施于人民是相同的。(所以因祭祀而扰民害民,就是应该禁止的淫祀滥祭。空有祭祀,民不聊生,又或反过来各安逸乐,不懂敬畏自然,就是没有真正理解“礼乐”二字。)
19.5王者功成作乐,
治定制礼。
其功大者其乐备,
其治辩者其礼具。
干戚之舞非备乐也,
孰亨而祀非达礼也。
五帝殊时,
不相沿乐;
三王异世,
不相袭礼。
乐极则忧,
礼粗则偏矣。
及夫敦乐而无忧,
礼备而不偏者,
其唯大圣乎?
解:礼乐应该(在本质不变的前提下,)因时因地因情制宜,不可生搬硬套,一味参考前人。这就是《韩非子》所说的,“圣人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”;屈原《渔父》所说的,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”。乐极生悲,因为乐而忘忧无度,今日不忧、不悲,他日之忧、之悲而无穷尽;礼苛生偏,因为物极必反,过犹不及,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。如果有人能让天下乐以忘忧而有度、不过,施礼而有节、不偏,那应该就只能是最伟大的圣人了吧?
19.6天高地下,
万物散殊,
而礼制行矣。
流而不息,
合同而化,
而乐兴焉。
解:天高高,地沉沉,广阔天地,万物播散其中,演化殊异,这就是天地的礼制推行了。万物流通变化没有休息,合同共存、共生,互相感化、转化、变化,这就是天地的乐章兴起了。
春作夏长,
仁也;
秋敛冬藏,
义也。
仁近于乐,
义近于礼。
解:春夏时,天地让万物萌发生长,就是仁;秋冬时,天地让万物收敛藏匿,就是义。仁道与乐理相近,义道与礼理相近。
乐者敦和,
率神而从天,
礼者别宜,
居鬼而从地。
故圣人作乐以应天,
制礼以配地。
礼乐明备,
天地官矣。
天尊地卑,
君臣定矣。
卑高已陈,
贵贱位矣。
动静有常,
小大殊矣。
方以类聚,
物以群分,
则性命不同矣。
在天成象,
在地成形;
如此,
则礼者天地之别也。
地气上齐,
天气下降,
阴阳相摩,
天地相荡,
鼓之以雷霆,
奋之以风雨,
动之以四时,
煖之以日月,
而百化兴焉。
如此,
则乐者天地之和也。
解:感觉不难懂,参考上下文及我的其他注解,初中毕业的朋友都能懂个十之八九,摸了。()
化不时则不生,
男女无辨则乱升;
天地之情也。
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,
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;
穷高极远而测深厚。
解:(生命与生命,生命与环境)相互的感化不合时宜,就不能生出新意、新物乃至新生命,沉沉暮矣,垂垂老矣(所以生、升音同)。不区分男女,就会扰乱升生之道,亦趋下沉。这就是天地的情趣、情理。所以参考天地的礼乐建设人的礼乐,与天地同心、同高远深厚。
乐著大始,
而礼居成物。
著不息者天也,
著不动者地也。
一动一静者
天地之间也。
故圣人曰「礼乐」云。
解:乐往往在事物的初始阶段格外显著,而礼则充分体现于事物的成熟阶段。(像西方殖民者来到美洲,一开始大概也是和印第安人相敬如宾、其乐融融的。但殖民者人数越来越多,而生存空间、资源是有限的,彼此之间又没有共同遵守的礼义、公理、公法,所以乐不起来了,要互相打打杀杀乃至种族灭绝了。)显著不息的是天,显著不动的是地,天地间的万物都有动有静,有初始、成熟和衰亡,这是大家所共通的,所以圣人可以总结、命名出“礼乐”。
19.7昔者,
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,
夔始制乐以赏诸侯。
解:摸了。()
19.8故天子之为乐也,
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。
德盛而教尊,
五谷时熟,
然后赏之以乐。
故其治民劳者,
其舞行缀远;
其治民逸者,
其舞行缀短。
故观其舞,
知其德;
闻其谥,
知其行也。
解:统治人民很辛劳的,(人民歌颂他的辛劳,和他一样深谋远虑,)其治下民间流行的歌舞就长(时长长)而远(有“诗和远方”和天地自然、历史未来);反之自己安逸享乐的,其治下民间流行的歌舞就短(时长短)而近(全是“眼前的苟且”和享乐)。观看当地的流行歌舞,就能知道统治者的德行,就和听他的谥号(死后臣子评定的)知道他的德行是一样的。
19.9《大章》,
章之也。
《咸池》,
备矣。
《韶》,
继也。
《夏》,
大也。
殷周之乐,
尽矣。
解:殷(商)、周两代的音乐、乐章、歌舞,最具代表性的就这四者,其他的都可以视为不同情况下的变形。
天地之道,
寒暑不时则疾,
风雨不节则饥。
教者,
民之寒暑也;
教不时则伤世。
事者,
民之风雨也;
事不节则无功。
然则先王之为乐也,
以法治也,
善则行象德矣。
解:教化、教育是人民的寒暑,不合时就伤损世道民风人心。各项公共事务(含征战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)是人民的风雨,不节制就无功有过。古时圣王制备乐章,象征以法度(合时合节)治理天下,所以好的乐章其章法行轨就像美德一样。
19.10夫豢豕为酒,
非以为祸也,
而狱讼益繁,
则酒之流生祸也。
是故先王因为酒礼,
壹献之礼,
宾主百拜,
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;
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。
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;
乐者所以象德也;
礼者所以缀淫也。
解:圣王为了节制醉酒和酗酒滋事,故意将饮酒的礼仪制定得繁多、漫长。(根据一样东西的特性制订适合它的章法、用法,)这就是为什么饮酒可以合众欢乐,为什么乐章象征美德、德行,为什么礼法节制泛滥、过度(,都是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过度)。
是故先王有大事,
必有礼以哀之;
有大福,
必有礼以乐之。
哀乐之分,
皆以礼终。
乐也者,
圣人之所乐也,
而可以善民心,
其感人深,
其移风易俗
易,
故先王著其教焉。
解:乐章(除了前文提到的,反映民心民意和统治者的德行,反映古先圣王以法度治天下的精神等,)也是圣人所快乐的,所乐听、乐作的。可以制备好的乐章,用于使民心向善,这是感人肺腑灵台至深的,这是比较容易移风易俗的。所以古先圣王重视和着力于乐章上的教化。
19.11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,
而无哀乐喜怒之常,
应感起物而动,
然后心术形焉。
是故志微、噍杀之音作,
而民思忧。
啴谐、慢易、
繁文、简节之音作,
而民康乐。
粗厉、猛起、
奋末、广贲之音作,
而民刚毅。
廉直、劲正、庄诚之音作,
而民肃敬。
宽裕、肉好、顺成、和动之音作,
而民慈爱。
流辟、邪散、狄成、涤滥之音作,
而民淫乱。
解:乐章是一种出自于内心的特殊外物,所以和其他外物一样,又比其他外物更甚,可以触动、调动被感化者的血、气、心、智之性,生出哀乐喜怒的人之常情(常情在天性之外,由物感化而生)。
19.12是故
先王本之情性,
稽之度数,
制之礼义。
合生气之和,
道五常之行,
使之阳而不散,
阴而不密,
刚气不怒,
柔气不慑,
四畅交于中
而发作于外,
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;
解:“阳”、“阴”二字的源起可参考拙作《闲话我家乡的一些地名》的开头部分,这里就摸了。()
然后立之学等,
广其节奏,
省其文采,
以绳德厚。
律小大之称,
比终始之序,
以象事行。
使亲疏、贵贱、长幼、男女之理
皆形见于乐,
故曰:
「乐观其深矣。」
土敝则草木不长,
水烦则鱼鳖不大,
气衰则生物不遂,
世乱则礼慝而乐淫。
是故其声哀而不庄,
乐而不安;
慢易以犯节,
流湎以忘本。
广则容奸,
狭则思欲;
感条畅之气
而灭平和之德。
是以君子贱之也。
解:“淫乐”的声音哀伤而无庄严肃穆,欢乐而无心安气宁,倨慢简易以至于违背节度,流连沉湎以至于遗忘本心。其宽松之情非为奉公行德,徒容奸纵恶耳;其狭隘之情非为反观反思,徒自私思欲耳。感化于一时畅快通达之气(,一条道走到黑),断绝了中正平和之德。
19.13凡奸声感人,
而逆气应之,
逆气成象,
而淫乐兴焉。
正声感人,
而顺气应之,
顺气成象,
而和乐兴焉。
倡和有应,
回邪曲直,
各归其分;
而万物之理,
各以类相动也。
是故
君子反情以和其志,
比类以成其行。
解:君子将情感抒发后返还外物,使自己心志调和,按照事物的种类,用相应的道理帮助它成行于自己的正轨。
奸声、乱色
不留聪明,
淫乐、慝礼
不接心术。
惰慢、邪辟之气
不设于身体,
使耳、目、鼻、口、心知、百体
皆由顺正以行其义。
解:所以君子不令过度、不正的外物影响自己的身心。
然后发以声音,
而文以琴瑟,
动以干戚,
饰以羽旄,
从以箫管。
奋至德之光,
动四气之和,
以著万物之理。
是故清明象天,
广大象地,
终始象四时,
周还象风雨。
五色成文而不乱,
八风从律而不奸,
百度得数而有常。
小大相成,
终始相生。
倡和清浊,
迭相为经。
故乐行而伦清,
耳目聪明,
血气和平,
移风易俗,
天下皆宁。
解:摸了。()
19.14故曰:
「乐者乐也。」
君子乐得其道,
小人乐得其欲。
以道制欲,
则乐而不乱;
以欲忘道,
则惑而不乐。
解:君子通过乐,愉悦地领悟、尊重外物的物理物道,小人则是愉悦地感应、放纵物情物欲。
19.15是故
君子反情以和其志,
广乐以成其教,
乐行,
而民乡方,
可以观德矣。
德者性之端也。
乐者
德之华也。
金石丝竹,
乐之器也。
诗言其志也,
歌咏其声也,
舞动其容也。
三者本于心,
然后乐气从之。
是故情深而文明,
气盛而化神。
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,
唯乐不可以为伪。
解:乐章、音乐就像人的眼睛,是无法作伪、藏伪的。
19.16乐者,
心之动也;
声者,
乐之象也。
文采节奏,
声之饰也。
君子动其本。
解:当与下一段合起来看。
19.17乐其象,
然后治其饰。
是故先鼓以警戒,
三步以见方,
再始以著往,
复乱以饬归。
奋疾而不拔,
极幽而不隐。
独乐其志,
不厌其道;
备举其道,
不私其欲。
是故情见而义立,
乐终而德尊。
君子以好善,
小人以听过。
故曰:
「生民之道,
乐为大焉。」
解:摸了。()
19.18乐也者,施也;
礼也者,报也。
乐,
乐其所自生;
而礼,
反其所自始。
乐章德,
礼报情反始也。
解:孔子曰:“来而不往非礼也。”“以德报德,以直报怨。”他人友爱我,我报以友爱,礼也。他人侵凌我,我报以侵凌,礼也。或曰:冤冤相报何时了?我说:一个群体,不可能只有坏人;一个人,不可能只有坏心眼。惩其恶奖其善,施乐报礼,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,就可以消灭仇恨与不和谐。
19.19所谓大辂者,
天子之车也。
龙旂九旒,
天子之旌也。
青黑缘者,
天子之宝龟也。
从之以牛羊之群,
则所以赠诸侯也。
解:摸了。()
19.20乐也者,
情之不可变者也。
礼也者,
理之不可易者也。
乐统同,
礼辨异,
礼乐之说,
管乎人情矣。
解:乐的本质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共通不变的感情,礼的本质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共通不变的道理。所以正确的好的礼乐,合乎人情人心,任何讲基本情理的人都不会反感而是欣赏,即便不照做,也会明白自己不照做是错误的,心里有愧。当然,现代社会喜欢讲物情物理,并不爱讲人情人理,所以又有所不同。
19.21穷本知变,
乐之情也;
著诚去伪,
礼之经也。
礼乐偩天地之情,
达神明之德,
降兴上下之神,
而凝是精粗之体,
领父子君臣之节。
解:摸了。()
19.22是故
大人举礼乐,
则天地将为昭焉。
天地訢合,
阴阳相得,
煦妪覆育万物,
然后草木茂,
区萌达,
羽翼奋,
角觡生,
蛰虫昭苏,
羽者妪伏,
毛者孕鬻,
胎生者不殰,
而卵生者不殈,
则乐之道归焉耳。
解:这种看法后来被董仲舒等汉儒发展为天人感应理论,认为一切天灾人祸都是统治者德行不修导致。不过我觉得孟子的看法更好:天灾可能是人祸导致,也可能不是,这个先不论。但放任天灾落在人民头上,不去赈灾,不去消除或减轻天灾,就一定是统治者的过失。所以德行不修表现为制造人祸和不赈天灾。当然,现在的天灾动辄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,是不是人祸导致,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。
19.23乐者,
非谓黄钟、大吕、弦、歌、干、扬也,
乐之末节也,
故童者舞之。
铺筵、席,
陈尊、俎,
列笾、豆,
以升降为礼者,
礼之末节也,
故有司掌之。
解:这一句往往被人误解为:乐之末节不必重视,所以让微不足道的小辈来参与。但且看,下一句是讲祭祀和有司(国家有关部门)的,照这样理解,那么祭祀和有司也是微不足道的吗?所以我认为正确的理解是:正因为是“末节”,所以让不是“末节”、意犹未尽、有遗音遗味的童子来参与,以返中正平和。同样的,礼之末节,也让不是末节、持中守正的有司来掌管,以返中正平和。另一方面,让童子、少小与乐,让成人、官长掌礼,这也符合上文所说的“乐著大始,而礼居成物”。
童子之中,又以女子为佳,所以好、婧、妙、〔女幼〕(通偠、婹、娆)、〔左女,右上雨下幼〕(通窈)、姚、妖等字都是褒义字,甚至嫩、娟(肙,小虫)、㜅(畜,顺从之兽)都是褒义字,其中好、妙至今常用。不过妖字后来有些贬义了,大概是因为“夭”除了刚出生的幼崽义,还有屈、摧折、夭折义,让人觉得不吉利的缘故。又或是,炼铜之中,炼新生儿也是比较不正常、妖异的。()
乐师辨乎声诗,
故北面而弦;
宗、祝辨乎宗庙之礼,
故后尸;
商祝辨乎丧礼,
故后主人。
是故
德成而上,
艺成而下;
行成而先,
事成而后。
是故先王有上有下,
有先有后,
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。
解:先有礼乐的主干(使万物、人民安居乐业),才来讲礼乐的末节(各种礼仪、乐章、祭祀)。前者修德,是形而上的,后者修艺,是形而下的,这就像先有耕耘、行动,才有收获、成事。古先圣王能分辨上下先后,这之后就可以制定天下的规矩了。(所以立德最重,立功次之,立言最轻。所以孟子说,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)
19.24魏文侯问于子夏曰:
「吾端冕而听古乐,
则唯恐卧;
听郑、卫之音,
则不知倦。
敢问
古乐之如彼何也?
新乐之如此何也?」
子夏对曰:
「今夫古乐,
进旅退旅,
和正以广。
弦、匏、笙、簧,
会守拊、鼓,
始奏以文,
复乱以武,
治乱以相,
讯疾以雅。
君子于是语,
于是道古,
脩身及家,
进俯退俯。
(今)奸声以滥,
溺而不止;
及优、侏儒,
獶杂子女(童男女跳的舞就像猕猴一样杂乱丑陋),
不知父子。
乐终不可以语,
不可以道古。
此新乐之发也。
今君之所问者乐也,
所好者音也!
夫乐者,
与音相近而不同。」
文侯曰:
「敢问何如?」
子夏对曰:
「夫古者,
天地顺而四时当,
民有德而五谷昌,
疾疢不作而无妖祥,
此之谓大当。
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,
以为纪纲。
纪纲既正,
天下大定。
天下大定,
然后正六律,
和五声,
弦歌《诗》、《颂》,
此之谓德音;
德音之谓乐。
《诗》云:
『莫其德音,
其德克明。
克明克类,
克长克君,
王此大邦;
克顺克俾,
俾于文王,
其德靡悔。
既受帝祉,
施于孙子。』
此之谓也。
今君之所好者,
其溺音乎?」
文侯曰:
「敢问溺音何从出也?」
子夏对曰:
「郑音好滥淫志(滥情),
宋音燕女溺志(沉湎女色),
卫音趋数烦志(追求高超复杂的技艺,炫技),
齐音敖辟乔志(傲慢邪辟);
此四者皆淫于色(外在之形色,一时之情气)
而害于德,
是以祭祀弗用也。
《诗》云:
『肃雍和鸣,
先祖是听。』
夫肃肃,
敬也;
雍雍,
和也。
夫敬以和,
何事不行。
为人君者
谨其所好恶而已矣。
君好之,
则臣为之。
上行之,
则民从之。
《诗》云:
『诱民孔易。』
此之谓也。
然后
圣人作为鼗、鼓、椌、楬、埙、篪,
此六者,德音之音也。
然后钟、磬、竽、瑟以和之,
干、戚、旄、狄以舞之,
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,
所以献、酬、酳、酢也,
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,
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。
钟声铿,
铿以立号,
号以立横,
横以立武。
君子听钟声
则思武臣。
石声磬,
磬以立辨,
辨以致死。
君子听磬声
则思死封疆之臣。
丝声哀,
哀以立廉,
廉以立志。
君子听琴瑟之声
则思志义之臣。
竹声滥,
滥以立会,
会以聚众。
君子听竽、笙、箫、管之声
则思畜聚之臣。
鼓鼙之声欢,
欢以立动,
动以进众。
君子听鼓鼙之声
则思将帅之臣。
君子之听音,
非听其铿鎗而已也,
彼亦有所合之也。」
解:在这一段可以看到,不仅用于祭祀的歌舞是童子表演,当时的流行歌舞也是倡优侏儒或童子表演。子夏认为流行歌舞以声色媚惑迷乱世人,助长物欲,所以批判了一通。
19.26宾
牟贾侍坐于孔子,
孔子与之言,及乐,
曰:
「夫《武》之备戒之已久,
何也?」
对曰:
「病不得其众也。」
「咏叹之,
淫液之,
何也?」
对曰:
「恐不逮事也。」
「发扬蹈厉之已蚤,
何也?」
对曰:
「及时事也。」
「《武》坐,致右宪左,
何也?」
对曰:
「非《武》坐也。」
「声淫及商,
何也?」
对曰:
「非《武》音也。」
子曰:
「若非《武》音,
则何音也?」
对曰:
「有司失其传也。
若非有司失其传,
则武王之志荒矣。」
子曰:
「唯!
丘之闻诸苌弘,
亦若吾子之言是也。」
宾牟贾起,
免席而请曰:
「夫《武》之备戒之已久,
则既闻命矣,
敢问
迟之迟而又久,
何也?」
子曰:
「居!
吾语汝。
夫乐者,
象成者也;
总干而山立,
武王之事也;
发扬蹈厉,
大公之志也。
《武》乱皆坐,
周、召之治也。
且夫《武》,
始而北出,
再成而灭商。
三成而南,
四成而南国是疆,
五成而分周公左,召公右,
六成复缀,
以崇天子。
夹振之而驷伐,
盛威于中国也。
分夹而进,
事蚤济也。
久立于缀,
以待诸侯之至也。
且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?
武王克殷,
反商。
未及下车
而封黄帝之后于蓟,
封帝尧之后于祝,
封帝舜之后于陈。
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,
投殷之后于宋。
封王子比干之墓:
释箕子之囚,
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。
庶民弛政,
庶士倍禄。
济河而西,
马
散之华山之阳
而弗复乘;
牛
散之桃林之野
而弗复服。
车甲衅而藏之府库,
而弗复用。
倒载干戈,
包之以虎皮;
将帅之士,
使为诸侯;
名之曰
『建櫜』。
然后
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。
散军而郊射,
左射《狸首》,
右射《驺虞》,
而贯革之射息也。
裨冕搢笏,
而虎贲之士说剑也。
祀乎明堂而民知孝。
朝觐,
然后诸侯知所以臣;
耕藉,
然后诸侯知所以敬。
五者,
天下之大教也。
食三老、五更于大学,
天子袒而割牲,
执酱而馈,
执爵而酳,
冕而揔干,
所以教诸侯之弟也。
若此,
则周道四达,
礼乐交通。
则夫《武》之迟久,
不亦宜乎?」
君子曰:
「礼乐不可斯须去身。
致乐以治心,
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。
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,
乐则安,
安则久,
久则天,
天则神。
天则不言而信,
神则不怒而威,
致乐以治心者也。
致礼以治躬则庄敬,
庄敬则严威。
心中斯须不和不乐,
而鄙诈之心入之矣。
外貌斯须不庄不敬,
而易慢之心
入之矣。
故乐也者,
动于内者也;
礼也者,
动于外者也。
乐极和,
礼极顺,
内和而外顺,
则民瞻其颜色,
而弗与争也;
望其容貌,
而民不生易僈焉。
故德煇动于内,
而民莫不承听;
理发诸外,
而民莫不承顺。
故曰:
「致礼乐之道,
举而错之
天下,
无难矣。」
乐也者,
动于内者也;
礼也者,
动于外者也。
故礼主其减,
乐主其盈。
礼减而进,
以进为文;
乐盈而反,
以反为文。
礼减而不进则销,
乐盈而不反则放;
故礼有报而乐有反。
礼得其报则乐,
乐得其反则安;
礼之报,
乐之反,
其义一也。
夫乐者乐也,
人情之所不能免也。
乐必发于声音,
形于动静,
人之道也。
声音动静,
性术之变
尽于此矣。
故人不耐无乐,
乐不耐无形,
形而不为道,
不耐无乱。
19.27先王耻其乱,
故制《雅》、《颂》之声以道之,
使其声足乐而不流,
使其文足论而不息,
使其曲直、繁瘠、廉肉、节奏
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。
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,
是先王立乐之方也。
19.28是故乐在宗庙之中,
君臣上下同听之
则莫不和敬;
在族长乡里之中,
长幼同听之
则莫不和顺;
在闺门之内,
父子兄弟同听之
则莫不和亲。
故乐者,
审一以定和,
比物以饰节;
节奏合以成文。
所以合和父子君臣,
附亲万民也,
是先王立乐之方也。
故听其《雅》、《颂》之声,
志意得广焉;
执其干戚,
习其俯仰诎伸,
容貌得庄焉;
行其缀兆,
要其节奏,
行列得正焉,
进退得齐焉。
故乐者,
天地之命,
中和之纪,
人情之所不能免也。
夫乐者,
先王之所以饰喜也,
军旅鈇钺者,
先王之所以饰怒也。
故先王之喜怒
皆得其侪焉。
喜则天下和之,
怒则暴乱者畏之。
先王之道,
礼乐可谓盛矣。
解:摸了。()
19.29子赣见师乙而问焉,
曰:
「赐闻声歌各有宜也,
如赐者,
宜何歌也?」
师乙曰:
「乙,贱工也,
何足以问所宜?
请诵其所闻,
而吾子自执焉。
爱者宜歌《商》;
温良而能断者宜歌《齐》。
夫歌者,
直己而陈德也。
动己而天地应焉,
四时和焉,
星辰理焉,
万物育焉。
故《商》者,
五帝之遗声也。
宽而静,
柔而正者宜歌《颂》。
广大而静,
疏达而信者宜歌《大雅》。
恭俭而好礼者,
宜歌《小雅》,
正直而静,
廉而谦者宜歌《风》。
肆直而慈爱。」
商之遗声也,
商人识之,
故谓之《商》。
《齐》者,
三代之遗声也,
齐人识之,
故谓之《齐》。
明乎商之音者,
临事而屡断;
明乎齐之音者,
见利而让。
临事而屡断,
勇也;
见利而让,
义也。
有勇有义,
非歌孰能保此?
故歌者,
上如抗,
下如队,
曲如折,
止如槁木,
倨中矩,
句中钩,
累累乎端如贯珠。
故歌之为言也,
长言之也。
说之,
故言之;
言之不足,
故长言之;
长言之不足,
故嗟叹之;
嗟叹之不足,
故不知手之舞之,
足之蹈之也。」
子贡问乐。(子贡当年问乐,孔子也是这么回答他的。)
解:摸了。()
附:
宋·陈旸《乐书》:
“…………
古之学校乐正(音乐教师),崇四术,立四教,以造士将(和平时为歌舞,战争时为军阵?)。出学,小乐正简不帅教者,以告于大乐正。是乐正之职,主于正国子而教之者也。大夫之子,国子之次者也。古之教国子,始之以乐德,中之以乐语,终之以乐舞。乐人之事,尽于此矣。故问大夫之子长幼,长则曰能从乐人之事矣,幼则曰能正于乐人、未能正于乐人(幼者分两种情况)。乐记曰:乐者,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,乐之末节也,故童者舞之。内则曰:十三舞勺,成童(行过冠、笄之礼可以嫁娶的童子,一般是十五岁。唐以前年龄浮动较大,一般准备订婚约了才行此礼,随婚约时间浮动;以后浮动较小,并且和嫁娶的相关性也下降了,所以有无婚约而冠笄者,有未冠笄而过门的童养婿、童养媳)舞象,二十(还没成家的老姑娘老小伙)舞大夏。自成童而上皆长,自成童而下皆幼。曰能正于乐人,以其能舞勺故也。未能正于乐人,未能舞象故也。盖乐者,人之所成终始也。
…………
子衿
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纵我不往,子宁不嗣音。
文王世子曰:春诵夏弦,大师诏之瞽宗。
乐记曰:乐者,非谓弦歌干扬也,乐之末节也,故童者舞之。
学记曰:不学操缦,不能安弦。
由是观之,青青子衿,童子之服也;嗣弦歌之音,童子之职也。弦歌之音,谓之德音,德音谓之乐。古者,三年不为礼,礼必坏,三年不为乐,乐必崩。信乎嗣音不可忘矣。盖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也深,故古之教者,必以乐而终始之后。
…………
童舞
成周之教成,童舞勺。汉郊祀,歌千童罗舞。故记曰:乐者,非谓弦歌干杨也,乐之末节也,童子舞之。然则童舞其来尚矣,由汉至唐,盖有之矣。圣朝禁坊所传杂舞,有舞童六十四人,引舞二人,丱童四人,作语一人,凡总七十一,舞名有十焉。
…………”
前两天读一篇文章,里面提到《数码宝贝》的编剧差点让八岁的嘉儿和哥哥太一搞德国骨科,被导演拦住了。我联想到小时候读野史,忽必烈也曾以八岁为界线,联想到前段时间查资料,在宋代《太平寰宇记》等书中也见过“八岁”,于是搜索“八岁+童女/女童”,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:
永乐大典本《汉官旧仪·补遗》:
“……桓帝祭天,居玄云宫,斋百日,上甘泉通天台,高三十丈,以候天神之下,见如流火。舞女童三百人,皆年八岁。天神下坛所举烽火,桓帝就行宫中,不至坛所。甘泉台去长安三百里,望见长安。成帝以来,所祭天之圜丘也,祭地河东汾阴后土宫,宫曲入河,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,礼仪如祭天。……”
(注:宋代学者引用的版本不是“女童”而是“童男女”,不知道原始版本究竟是哪个。)
汉魏·佚名《三辅黄图》:
“……汉武故事,筑通天台于甘泉,去地百馀丈,望云雨悉在其下,望见长安城。武帝时祭泰乙(即楚文化中的最高天神,也写作太乙、东皇太一[屈原作品中用此名]等),上通天台,舞八岁童女三百人,祠祀,招仙人(是装扮成仙人的巫祝?还是说是铜铸的仙人像?)祭泰乙,云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。天神既下祭所,若大流星,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。上有承露盘,仙人掌擎玉杯,以承云表之露。元凤间,(通天台)自毁椽桷,皆化为龙凤,从风雨飞去。(张衡)西京赋云:通天眇而竦峙,径百常而茎擢,上辬华以交纷,下刻峭其若削。亦曰:候神台,又曰望仙台,以候神明、望神仙也。……”
金·元好问《遗山集》:
“张萱(唐开元年间著名宫廷画师)四景宫女
一转角亭,桷栏楹槛,渥丹为饰,绿琉璃塼为地。女学士(宫中设有学宫,学生称女学士,博学者又称女博士,司礼司书者又称女史)三,皆素锦帕,首南向者绿衣红裳,隐几而坐,一手柱颊,凝然有所思;其一东坐,素衣红裳,按笔作字;西坐者红衣素裳,袖手凭几,昂面谛想,如作文而未就者。亭后来禽盛开,一内人(比侍女、使女地位高的宫女的通称,一般曾获宠幸或家族有势力;另外,宫中或权贵府中表演歌舞并服务宾客的女伎也称内人,二者或皆由其可入床帷之内而得名。)不裹头,倚栏仰看。凡裳者皆有双带,下垂几与裳等,但色别于裳耳。亭左湖石,右木芍药,一素衣红裳人剪花,一人捧盘承之,一人得花缓步,回首按锦帕,插之髻鬟之后。此下一人,锦帕首,淡黄锦衣红裙,袖手而坐;并坐者吹笙,左二人弹筝合曲,右一人黄帽如重戴而无沥水,不知何物;背面吹笙,乃知锦帕有二带,系之髻鬟之后。一小鬟(发型两鬟者,年龄小的侍女、使女)前立按拍,一女童(宫中舞伎)舞,一七八岁白锦衣女,戏指于舞童之后。(按《汉官旧仪》,宫中侍女、婢女都应该在八岁以上。则此人或为刚入宫者,或不是宫女,比如可能是公主。)吹笙者红衣素裳,筝色笛色板色素,衣红裙。已上为一幅。
一湖石,芭蕉、竹树,紫薇花繁盛。花下二女凭槛仰看,团花蓝纱映朱衣红缬为裙;并立者,白花笼红绡中单。三人环冰盘坐,一红衣者顾凭槛看花者,二白衣相对,女侍(侍女)二,一挈秘壶,一捧茗器。四人临池观芙渠鸂〔氵勅烏,通鶒〕(凤头潜鸭,俗称紫鸳鸯,比鸳鸯大),一坐砌上,一女童欲掬水弄(玩一下杯中茶水)。操便面(遮面的扇状物,初为竹制,唐以后亦雅称团扇[锦扇]、折扇[纸扇或锦扇]为便面)者十一人,便面皆以青绿为之。琵琶、一笙、一箫、笛三、板一,聚之案上。二藤杌在旁。为一幅。
一大桐树,下有井,井有银床(与下文不同,这里“床”指井栏)。树下落叶四五,一内人冠髻,著淡黄半臂金红衣,青花绫裙,坐方床,床加褥而无裙。一〔擣,左手右寿,通捣〕练杵倚床下,一女使(使女,与侍女地位相类,分工不同,旁立侍奉人的就是侍女,也作婢女,跑腿、劳作的就是使女,也作仆女、女仆)植杵立床前,二女使对立捣练,练有花,今之文绫也。画谱谓“萱取金井梧桐秋叶黄”之句,为图名《长门怨》者,殆谓此耶?芭蕉叶微变,不为无意。树下一内人,花锦冠绿背搭,红绣为裙,坐方床,缯平锦满箱,一女使展红缬托量之。此下秋芙蓉满丛,湖石旁一女童持扇炽炭,备熨帛之用。二内人坐大方床,一戴花冠正面,九分红绣窄衣蓝半臂,桃花裙双红带,下垂尤显然,一膝跋床角,以就缝衣之便;一桃花锦窄衣绿绣,襜裁绣段。二女使挣素绮,女使及一内人平熨之。一女童白锦衣,低首熨帛之下,以为戏。中二人,双绶带胸腹间系之,亦有不与裙齐者。此上为一幅。
一大堂界(古时绘画术语,泛指画中一处境象、景色,如一处庭院景色),画细整脊兽,狞恶,与今时特异。积雪盈瓦沟,山茶盛开,高出檐际,堂锦亦渥丹,而楹桷间有青绿错杂之。堂下湖石,一树立湖石旁,其枝柯盖,紫葳也。堂上垂帘,二内人坐中楹,花帽羃首,衣袖宽博,钩帘而坐,如有所待然。女使五人,二在帘楹间,一抱孩子,孩子花帽绿锦衣,女使抱之褰帘入堂中,真态宛然;二捧汤液器;一导四内人。外阶衣著青红各异三人,所戴如今人蛮笠而有玳瑁斑,不知何物为之。一内人拥花帽,与前所画同。一女使从后砌下。池水冻结,枯蒲匝其中,冻鸭并卧,有意外荒寒之趣。已上为一幅。
人物每幅十四,共五十六人。”
唐·不空《速疾立验魔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》:
若欲知未来事者。当简(拣)择四五童男或童女。可年七八岁。身上无瘢痕〔疒厌〕记。聪慧灵利(伶俐)。先令一七日服素食,或三日食。凡欲作法。要须吉日,或鬼宿或岁宿直(当值)。甘露直直日最胜。沐浴遍身涂香。著净衣,口含龙脑豆䓻〔豆蔻的蔻攴改女〕。持诵者面向东坐。身前以白檀香涂一小坛。可一肘量。令童女等立于坛上。散花于童女前。置一阏伽炉,取安息香。以大印真言加持七遍。烧令童女熏手。又取赤花加持七遍。安童女掌中。便以手掩面。则持诵者结大印。二手合掌外相交。左押右虚其掌即成。以此印加持自身五处。所谓额右肩左肩心喉。顶上散印即诵真言曰……
则以此印按其童女顶。则想于头上。三角赤色炽盛火轮。光诵真言七遍。火轮真言曰……
则以此印按童女口上。于彼口中想水轮。白色半月形。诵真言七遍。真言曰……
次应移印按彼心中。想地轮形方黄色。诵七遍真言曰……
次应移印按彼脐中。想风轮其形圆黑色。诵七遍真言曰……
次应以大印加持彼两脚。想迦楼罗诵真言
曰……
次应以大印诵甲冑真言。加持童女遍身旋转。真言曰……
行者次应自身为魔醯首罗天。三目头冠璎珞庄严。头冠上有佛半月。项上青。十八臂。手持种种器仗。以龙为绅线。角络系。又彼涂血写及。须臾顷观自身已。次应以大印护彼童女一百八命节。真言曰……
结其大印及诵真言。遍身旋绕加持。则护一百八种命节。次又以大印。真言加持花香及阏伽等。
次又以大印真言结十方界。则应对此童女前。诵魔醯首罗使者真言曰……
此真言应诵七遍。则彼童女战动。当知圣者入身。则更弹指诵真言。若无现验。次诵摧迫使者真言曰……
诵此真言必速应验。问未来善恶一切灾祥。若不语或语迟。则结棒印。二手合掌。二无名指外支。二中指并立。二头指各钩无名指头。二大指各令押中交。诵真言曰……
结此棒印。则语问种种事已。以大印真言加持阏伽。三洒童女面。即结解。此使者真言先应诵一万遍则法成。则见身来。须献阏伽乞愿。愿圣者一切处一切时使用皆办。则隐不现。已后欲使。涂一小坛著香花饮食。诵真言一百八遍。则现身。则言龙宫中取长年药如意宝珠。或使夜摩王处。延命增益寿命。或使上取妙甘露。或使他国问其善恶。亦能助军阵摧破他敌。种种使用悉能成办。此法一切迦楼罗法中最殊胜。秘密难得。汝当拣择法器堪传授者而传与。非人器人即损他。已后此法不成。是故应极秘密勿妄传受之。
[uploadedimage:14327486]
为什么宋朝流行“杀人祭鬼”的恐怖恶俗_凤凰网
http://history.ifeng.com/c/81h1z4GYsYA
后记
在现代当代,说到儿童歌舞,那就绕不开芭蕾舞。
女子裹足裹胸(以及束腰),最早是对舞蹈演员的形体审美,后来(大约在宋元时期,)东西方都扩大化了,开始残害社会中上层女性,东方更注重裹足,而西方更注重裹胸。现在东方的被打成封建礼教,彻底没了,西方的则回归舞蹈领域,还有芭蕾舞等舞蹈继续在用,并且是“古典审美”、“高雅艺术”。呵呵。
现在很多人一边痛骂古人,一边把自己孩子送去学芭蕾,我觉得是非常奇葩的。甚至让我联想到一种特殊的xp绿帽奴,自己对妻子硬不起来,却让妻子去和别人寻欢作乐,自己在一边撸断。
我认为,炼铜,即喜欢小孩,其实是一种人之常情乃至于天性,就像大家都知道的,看嫩绿植物、奶猫奶狗赏心悦目、舒心柔意、心生爱怜一样。很多人说“我讨厌小孩”,其实是讨厌熊孩子而已。慕孺怜幼之爱过甚,思念、怜爱之而不满足,则欲以其美善天真充塞眼、耳、鼻欣赏之,是为恋声色香,观止之爱、濯莲之爱。欣赏而不满足,则欲言语调笑之,是为交往之爱、燕语之爱。调笑而不满足,则欲爱抚、亲吻、舔舐之,是为亲热之爱、舐犊之爱。爱抚而不满足,则欲占有、交合之,是为金屋藏娇,禁娈之爱、囚鸟之爱。交合而不满足,又欲止其生、不见其壮老也,是为蒸羔之爱、伤天之爱,至不仁也。所以古时候不仁之地、之人有杀童男女祭祀鬼神的迷信陋习,现在也有变态渴望制作标本等等。
一开始,圣人用童子歌舞帮大家及时发泄,以免一步步不满足,一步步变态、犯罪。后来时代变了,大家反而贪恋童子歌舞的轻佻娇媚,惑之滥之,淫之乱之,于是雅乐变成淫乐。所以优伶者,聪明灵秀诱人也,伶俐乖巧也,娇小令人怜爱也,唱者变成倡者,倡者变成娼者。泛滥至汉代,沛属楚地,沛公以楚风立汉廷,喜窈窕之腰,好轻薄之曲,于是男倡女乐不胜数,皆以其娇小、歌舞见幸于宫闱……
现在时代又变了,都讲西方白左的“政治正确”去了,所以人之常情又成了重罪、首恶,不仅杀害和不合时宜的交合伤天害理,连看一眼、文艺作品里塑造一个都属于犯罪了。甚至故意颠倒黑白,夸老丑为美,以性别不分为妙。倒也不是多么奇怪,毕竟这是个尊重物情物理,不尊重人情人理的时代。然而却又只是愚民、“不许百姓点灯”罢了。
所以我才预言,待到科技更发达,人的一般行为再也无法永久伤损他人的身心了,或许一切又将颠倒过来。毕竟炼铜是人的常情、天性,“乐著大始”啊。
2022年11月17~24日